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网站收藏
  • 首页
  • 公司简介
    • 公司简介
    • 兴蜀印记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省政府信息
  • 工程建设
    • 质量控制
    • 安全管理
    • 工程进度
  • 党群建设
    • 工会
    • 党建
    • 五好党支部
  • “七一”讲话学习
  • 党史学习教育
  • 清廉交通
  • 企业文化
    • 文化体系
    • 公司荣誉
    • 文化活动
    • 学雷锋 在行动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告
    • 信息公示
    • 招标公告
    • 领导信箱
  • 员工之窗
  • 建设风采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省政府信息

媒体报道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45公里 11年终于打通这条路——揭秘映卧路“两毁三建”的艰难历程

作者:川报记者 王眉灵  发布时间:2016-05-12 12:09:53  来源:  点击次数:3043
  

    5月11日,映秀。天蓝,风凉,山峦连绵起伏,乱石和沟壑间,植被生机勃勃。

    站在映卧路的起点,看着向前延伸的崭新路面,兴蜀公司副总经理、前映卧路建设总指挥长袁泉感慨万千:“11年啊,终于修通了!”从2005年到2016年,青丝掺杂白发,帅小伙步入中年,映卧路方成。

    这条短短45公里的省道,为何非修不可?又为何一修就是11年?

命运之舛 11年间两毁三建

    在映卧路上,不时可见骑车或背包的“驴友”,往阿坝州里行进。从映秀到卧龙,沿线风景秀美,游客如织。再往里,是小金、黑水,可与红原、九寨沟形成旅游环线。

    这是通往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大九寨环线的重要一段,对于阿坝州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影响深远。早在2005年映卧路启动建设时,四川就提出,要把这条路打造成“中国的黄石公园公路”。

    但映卧路命运多舛。由于位于汶川特大地震核心区,震后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飞石等自然灾害频发,映卧路被喻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2008年,映卧路初步建成,正要铺设路面时,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整条路全部被山体掩埋,堆积的山体最高处达80米。2010年,百年不遇的“8·14”特大山洪泥石流,让重建仅一年的映卧路再遭毁灭性打击:路基被毁,隧道洞口被掩埋……

    11年间,这条短短45公里的二级公路,经历了“两毁三建”,极其曲折。

建设之难  落石像“机关枪在扫射”

    朝阳照耀着南华隧道,这是映卧路进山方向的第一座隧道。洞口上方,防护网死死地嵌入山腰,网内堆积着被拦住的落石,织网的钢丝足有拇指粗。“刚进场那年,山上的落石一直垮。”南华隧道一标段项目经理辜文昱还记得,2012年10月来平整场地,为开工做准备,没想到山体松散,风稍大点就“簌簌簌”地落石,机器一震动,拳头大的石头直往下滚。足足花了两个半月,多费上一倍的时间,才支起高架防护网,把场地平整出来。

    隧道建设更难。整条映卧路穿越了两条地震断裂带、数条破碎带,掘进途中遇到的山体垮塌不计其数。建设者们每爆破3米,就赶紧支起防护架,技术人员在现场随时做出技术调整,宁愿牺牲时间和成本,以确保质量和安全。“如果只是建,路早通了,但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抢险保通。”袁泉叹道。二次重建后,每逢雨季,工程就全线停工,进入应急抢险状态。

    但抢险也难。有一次,袁泉带人抢通时,下起了小雨,山上的飞石“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滚落,挖掘机手是个小伙子,吓得直哭。还有一次,突下暴雨,施工便桥被冲毁,大家用挖掘机和吊机组成临时的“通道”,才把被困的工人转移出来。

路径之新 路基抬高了7层楼

    行进在映卧路,有穿山越岭之感,不停钻洞,出洞就是桥梁。这条路桥隧比为40%,映秀到耿达段,短短18公里,就有6座隧道,桥隧比高达70%,为四川普通公路之最。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线。2010年,映卧路二次被毁后,没有马上投入重建,而是对线路进行优化。在香港特区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组织下,行业顶尖公路工程技术专家集体献智,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亲自带队,到现场查勘。“仅正式的重建方案研讨会,就开了6次。”映卧路建设总指挥长樊增彬回忆。

    绕避飞石、泥石流等灾害,新的重建方案有两个大改动:一是多穿洞,桥隧比增加一倍;二是抬高路基,新线“海拔”比老线平均增加了10米,最高处达20米,相当于抬高了7层楼。

    方案确定前,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跑遍了全线涉及的20多条泥石流沟采集数据,对泥石流发生风险、对路线标高影响,做出了全面的地灾评估。“桥梁位置是否合适,隧道口该不该建在这里,都经过分析。” 新的映卧路经受了考验。2013年“7·10”特大洪水,3处施工便道被冲毁,多处老线再被泥石流覆盖,而新线安然无恙。

监管之严 拿着尺子量钢筋间距
   

    大熊猫和紫荆花,映卧路的每一个隧道口,都有这两个标志,寓意着香港特区政府在危难之中伸手援建的真情。

    重建映卧路,香港特区政府先后出资17.656亿元。重建启动后,委派的监理人员,每月来工地视察,既看进度推进,也监管工程质量。

    都说香港人较真,樊增彬感受颇深:“他们随身带着尺子,误差精确到毫米。”有一次,桥梁正在铺设钢筋,按照标准,每1米放置5根钢筋,监理人员查看到这时,拿出尺子,每根钢筋一一丈量,看是否都是标准的20厘米间距。

    本地监管也严。就在半个月前,省交通运输厅质量监督管理局来到映卧路,抽查样本、实验检测,检查工程质量。这样的检查每半年都有一次。“省道建设一般一年一检。”樊增彬说,这是按照高速公路的标准,在对映卧路进行监管。

考虑之远 地灾预警系统保安全
   

    映卧路还是一条长远路。11年间,随着道路建设,这里先后诞生了6个科研课题,个个都和安全有关。

    桥梁采用了梁板防脱落技术,在一定级别的震动冲击下,梁板仍会“挂”在桥上,确保车辆不会从桥梁缝隙中脱落,甚至还可通行。

    跨河桥梁的部分桥墩,在国内首次采用了防冲撞工艺。桥墩外包了两层钢板,内含太空棉,相当于裹了一床“厚棉被”,可以抵御泥石流的猛烈冲击。

    香港科技大学在全线设置了雨水量收集器、落石感应器、泥石流触发警报装置等,这套地质灾害预警及雨量监控系统正在测试中。正式应用后,系统将综合多方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判,并进行分级预警,提示公路应该是通行、分段通行还是关闭。

上一条:汶川地震八周年:穿越地震带 映卧公路经“两毁三建”终贯通 下一条:省道303线映卧路全线贯通
Copyright © 2018
四川兴蜀公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本站已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备案号:蜀ICP备12009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