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网站收藏
  • 首页
  • 公司简介
    • 公司简介
    • 兴蜀印记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省政府信息
  • 工程建设
    • 质量控制
    • 安全管理
    • 工程进度
  • 党群建设
    • 工会
    • 党建
    • 五好党支部
  • “七一”讲话学习
  • 党史学习教育
  • 清廉交通
  • 企业文化
    • 文化体系
    • 公司荣誉
    • 文化活动
    • 学雷锋 在行动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告
    • 信息公示
    • 招标公告
    • 领导信箱
  • 员工之窗
  • 建设风采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省政府信息

媒体报道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兴蜀公司:不畏艰险 科学重建熊猫之路

作者:香港文汇报记者  发布时间:2012-04-18 09:58:50  来源:《香港文汇报》2010年9月28日  点击次数:3381
  

         2009年初,为适应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抽调和招聘懂技术、强管理的优秀人才组建了四川兴蜀公路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兴蜀公司)。目前,兴蜀公司主要负责“5.12”极重灾区阿坝州四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施工路线长达548公里,沿途地形、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气候恶劣多变,施工条件艰苦,建设难度较大。特别是香港援建项目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以下简称映卧路)灾后重建任务异常艰巨。

挑战地震地质灾害大全 科学重建树典范

        香港援建项目映卧路起于震中映秀,沿渔子溪逆流而上,穿映卧大峡谷,跨茂汶断裂带,至大熊猫基地卧龙,是四姑娘山景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小金县和丹巴县等地的生命通道。

       “5.12”大地震对映卧路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映秀至耿达段距震中平均距离仅7公里,公路两侧山体产生大范围崩塌,原有公路 80%以上被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掩埋,公路上堆积的垮方量达800万立方米以上。沿途高山耸立,峡谷险峻,山体破碎,飞石不断;堰塞湖处阴深莫测,一有降雨水流咆哮湍急。地质学家们形象地称这一地区为“地震地质灾害大全”。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烽曾用三个“前所未有”描述这次交通灾后重建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一是两年多时间要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建设周期之短,投资强度之大,建设任务之重前所未有;二是极重灾区交通设施破坏十分严重,次生灾害影响广泛而深远,技术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三是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全面推进,灾区公路运输压力巨大,施工组织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了打通至卧龙孤岛的生命线,映卧路在肩负重大历史使命下开展恢复重建,工程于2009年4月开工,全长45公里,技术标准为山重二级,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估算投资8.119亿元,其中香港特区政府出资7.656亿元援建。

        考虑到恢复重建处在特殊阶段,面临极为复杂地质条件,映卧路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坚持贯彻“地质选线”、“安全选线”、“避大治小”的路线设计原则,以尽可能全面系统调查、分析、判断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为基础,以灵活采用技术指标为手段,以提高抗灾能力为目标,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贯彻“避、让、治、留”四字方针,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道路的防灾减灾能力。

        设计单位对映卧路恢复重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影像资料,分析、评估了远离路线高位地质病害对公路的影响。对重要结构物(桥梁、隧道)及重大不良地质工点(泥石流、滑坡等)进行专项勘察,形成勘察报告,为路线选线方案、地质灾害处置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针对可能发生较小规模崩塌、泥石流、滑坡段落,采取针对性处治措施,如主动、被动防护网,排导槽,明洞,棚洞等。

对大型地质灾害采取绕避方案,有的路段为了避让大型崩坡堆积体和崩塌落石,采用两次跨河至对岸的绕避路线方案;有的路段为了避让堰塞湖及大型崩塌采用隧道方案绕避。实践证明,通过绕避等工程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映卧路抗击次生灾害的能力。

对个别无法避让的路段,采取缓建。如渔子溪深狭,走廊唯一,路线无法避让,对于发育期的沟谷型泥石流,无法跨越和处治,就采用临时便道通过,待经历一至两个雨季后再进行工程建设和处治。

        为克服震后山区恢复重建的世界性难题,保证工程建设、运营的合理安全度,兴蜀公司还开展了映卧路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

        作为首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援建的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自工程立项起就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和香港特区政府的特别关心和帮助。无论工程前期筹备还是工程开工建设,业主兴蜀公司都主动加强与港方的协作沟通,港方发展局的工作人员也对各阶段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港方聘请的顾问公司伟信公司人员每月到工地进行检查,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以兴蜀公司为首的建设者们在映卧路战余震、抗滑坡、斗洪水、避飞石、冒奇险、坚持施工。截止2010年7月底,映卧路全线新建两座隧道(南华隧道和紫荆隧道)已顺利贯通;90%以上路段路基已基本成型,超额完成与港方《合作协议》签订的阶段里程碑,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2010年5月,受香港特区政府委托的香港专业工程顾问公司伟信集团专家组对映卧路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出具的正式《工程技术检查报告》中对兴蜀公司及映卧路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项目业主兴蜀公司对映卧路工程建设具备足够经验,对质量管理尽职尽责、实事求是,项目质量完全合格,与施工单位配合默契;兴蜀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体现了较高的建设管理水平。”

巨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科学抢险展雄风

        2010年8月14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四川,全省道路交通损失惨重。映秀至卧龙段公路在长达45公里的恢复重建工程中,大部分路段经受住了“8.14”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考验, K3-K7路段近4公里遭受了特大泥石流的严重损坏。全线共发生泥石流灾害11处,总量约250万立方米,形成3处堰塞湖;路基损毁6.2公里,路面损毁约3公里,受损桥梁6座、隧道1座、棚洞300米、涵洞16座、防护8.5万方;多处拌合场、实验室驻地和多套机械设备被淹,施工便道中断,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由于2010年入汛以来的强降雨,特别是8月13日20:00至14日6:00,汶川县映秀镇至耿达区域发生强降雨,降雨量达152毫米,短时间内降雨强度之大、区域之集中更是前所未有以及映秀至卧龙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之5.12汶川地震的影响导致此次映卧路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呈现出群发性、破坏性强、规模巨大和隐蔽性强等特点。

        灾情发生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高峰厅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抢险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项目业主兴蜀公司组织成立了映卧路“8.14”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曾宇董事长、袁泉总工程师现场指挥,组织开展抢险工作。

        在抢险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兴蜀公司依托卧龙和耿达两个现场代表处,临时安置受困施工人员,并安排专人联系地方政府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疏散工作。公司还安排专人同施工单位一起按照花名册的登记情况,逐一核实施工人员下落。同时,从西线疏散映卧路上的民工。

        在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下,召集相关专家召开技术研讨会,会商映卧路抢通方案。鉴于映卧路灾毁严重,首先是抢通抢险便道,供工程机械和工程车辆通行,方便抢险工作的展开。其次突出重点,集中攻关。针对堰塞湖处泥石流严重,采用从原便道方向疏通方案;巨石堆采用爆破疏通的方案;在水毁隐患严重路段,采用四面体、钢丝笼等方式对便道基础进行防护。

        兴蜀公司组织四川路桥集团、中铁十五局等施工单位抢险人员260余人,投入抢险设备四十余台,采取全面出击、多点作业、同步推进等方法,从耿达和映秀两个方向开展抢通作业。全体参战人员发扬不畏牺牲、顽强奋战、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抗震救灾精神,科学抢险,经过17天的努力拼搏,抢险便道于31日上午顺利贯通,取得了抢险救灾工作的阶段性成果。9月4日—5日,汶川再次遭受暴雨袭击,抢险便道又一次中断,经全力组织抢修,于9月14日再次抢通。

信心百倍克时艰 携手再建美好家园

        8月31日抢通映(秀)卧(龙)公路抢险便道是一个值得庆贺的阶段性胜利,兴蜀公司正全力开展着二次重建映卧路的准备工作,组织施工方、监理方做好重建复工准备。

        抢险便道的抢通对卧龙、耿达两地灾区的交通出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受地形及时间所限,部分路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拓宽加固,提高便道的通行能力,为项目建设和灾区物质运输创造条件。

        兴蜀公司正在抓紧开展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技术方案论证工作,委托四川省交通厅交通设计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及公路抗灾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原设计单位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对项目进行现场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尽快编制完成恢复重建方案,加快项目重建工作的实施。兴蜀公司还将积极协调配合水利部门开展河道堰塞湖的清理工作。

        灾难没有打垮兴蜀公司的信心,兴蜀公司又一次挺立起不屈的脊梁,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着生命线,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新闻链接:

(一)映卧路泥石流爆发主要原因

1、强降雨

8月13日20:00至14日6:00,在汶川县映秀镇至耿达区域发生强降雨,降雨量达152毫米,短时间内降雨强度之大、区域之集中前所未有,直接导致14日凌晨3:00映秀附近许多沟谷爆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阻断河道。

2、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

映卧路分布于“V”字型高山峡谷中,两侧边坡陡峻,部分近乎陡立,坡高多在数百米之上,部分达到近千米。映秀-耿达段处于北川-映秀断裂与茂县-汶川断裂之间,基岩主要为辉长岩、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岩质坚硬,受龙门山断裂多次挤压作用,岩体极为破碎,在强降雨或地震作用下坡体稳定性差。此类高山峡谷区极易发生高位地质灾害,如高位泥石流、崩塌落石。本次遭受的主要亦是高位泥石流灾害。

3、汶川地震的影响

5.12汶川地震震级高达8级,地震断裂带附近山体被震裂,坡体表面散布大量震裂岩体,因映卧路紧邻汶川地震的中央断裂带,并位于中央断裂带上盘,受上盘放大效应影响,坡体尤为破碎,汶川地震导致的山体严重破碎放大了本次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

(二)映卧路泥石流的特点

在经历多次较大范围的区域性强降雨天气后,映卧路沿线爆发了群发性泥石流地质灾害。这些泥石流灾害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群发性:映秀至卧龙地震重灾区内多条沟谷同时爆发山洪泥石流,几乎逢沟必发。不仅地震后已排查出的中小泥石流沟全面爆发,而且平时未出现泥石流痕迹的众多冲沟也发生多处大型泥石流,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二是破坏性强:泥石流主要为沟谷型,因沟床纵坡大,坡面松散堆积物多,泥石流直泄而下,摧毁流经区域的所有道路;同时,挤占和堵塞河道,抬高水面形成堰塞湖,产生严重的次生洪涝灾害。

三是规模巨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遇到的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映卧路也是在本次地质灾害中受损最为严重的路段之一。

四是隐蔽性强:在震后排查时和专项调查中发现,南华隧道出口肖家沟植被茂密,公路附近山体完整性好,地震后至今从未出现大规模次生灾害,泥石流隐蔽性很强。

 

                                                                                                                       (《香港文汇报》2010年9月28日)
上一条:在劫后余生的高原兴蜀人打造典范工程 下一条:兴蜀人:挑战地震地质灾害大全
Copyright © 2018
四川兴蜀公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本站已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ICP备案  备案号:蜀ICP备12009040号